在德國,讓我最感慨的就是德國人的時間觀念。他們遵守時間的準確程度,好像他們是鐘表上的指針一樣。
在漢諾威參加一家著名公司的新聞發(fā)布會,公司總裁第一句就說:會要開一個小時。我出于好奇,計了一下時間,總裁一人就講了20分鐘。我心想,8個負責(zé)人呢,別說1個小時,就是兩個小時也不夠呀。可往下接著掐表,每個人都恰好講5分鐘。全部發(fā)言完,正好一個小時!
這是大公司的領(lǐng)導(dǎo),那一般德國人呢?在一個展覽會期間,有一天,我在吃早餐的路上碰見一個50多歲的德國人,我和他打招呼說:“你真早啊?”沒想到他一本正經(jīng)地回答:“不早了,我7點30分起床,用20分鐘做體操,10分鐘洗漱,早餐吃了15分鐘,現(xiàn)在用15分鐘走到會場,8點30分正好能進去。”我聽得驚訝極了,就故意問:“那你為何不再早一點進會場呢?”他聳聳肩,說:“他們定的是8點30分進場,我只好根據(jù)這個時間來安排了。”在聽完這番話后,我生平第一次算了一下我吃早餐得用多少時間。
在我的印象中,每個德國人都是一個時間的齒輪,相互之間的嚙合可謂絲絲入扣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火車站接人。我在法蘭克福火車站曾目睹了這樣一幕:一位出站的客人剛走到便道旁放下手提袋,馬路上飛馳的車流中便有一輛奔馳車正好拐上便道停在他身旁。兩人握手、上車,整個接站過程不過8秒鐘。德國的車站前一般不會停著很多等人的汽車,站前大街上也極少因為接站的車多而堵塞。
我有一個叫韓波的朋友,在中國呆到30歲才移民德國,我沒有想到他的時間觀念很快就進步到和德國人一樣了。我第一次去德國,從巴黎坐火車到慕尼黑。他從300公里外開車趕來接我,居然和火車一樣準點。他給我定下的在德國的行程,細到了幾點到哪兒,在哪兒吃早飯,路上走多少時間,在哪兒玩幾小時,而且用的計時單位是“分鐘”。按照這張時間表,我們跑了3000多公里,足跡遍布德國南部,直到準時登上回巴黎的火車。
我想,正是這種精確的時間觀念造就了德國的高效。尤其讓我受觸動的是:中國人生活在德國,就能和德國人一樣走在鐘表上。真是橘生淮南則為橘,生在淮北則為枳啊!
(摘自《民族文匯》2006年第10期) |